如何预防心梗,心梗死亡率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心梗 您好:预防心梗的五点
 1. 切勿过度劳累:
人们经常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劳逸结合 。 过度劳累,身体必然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 。 每天都在高负荷的工作,心脏的压力就很大 。 适当的休息,也是让心脏放松的关键 。
2. 避免经常熬夜:
现在的人工作和学习的压力都很大,熬夜已经成了常态 。 但是熬夜对什么的危害是巨大的,经常熬夜就会增加心梗的危险 。 大部分的心梗都是因为熬夜而引起的,因此要适当的减轻自己的负担,拒绝熬夜!尽量在晚上十一点之前上床休息 。
3. 保持心情愉快:
人的情绪因素对心脏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如果经常性的愤怒、激动、生气、郁闷,就可能会诱发心梗,特别是对于以前就有冠心病和心绞痛的人群,情绪不好更危险 。
4. 戒烟戒酒:
烟酒对身体有很大的危害,我一直很好奇,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为什么国家还允许生产烟酒?烟酒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特别是经常吸烟的人,患有心梗的概率更大 。
5. 规律饮食,控制热量:
有临床资料表明,平时饮食摄入脂肪热量过高的人,会导致心肌功能减弱,患有心梗的概率会增加 。 暴饮暴食血液中的血脂浓度会升高,会增加血液粘稠度,也会诱发疾病 。
应该怎么预防心梗猝死? 近年来随着药物治疗的发展和血运重建技术的推广,急性心梗的预后已经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仍有较高的死亡率,而在这些死亡病例中,心脏性猝死是最主要的死亡方式,占全部死亡的24%~40% 。 因此,在急性心梗的管理中我们应当重视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
指南建议的生活方式干预、最佳药物治疗及血运重建是心梗后心脏性猝死预防的有效手段,但是对于一些高危患者而言,这些是不够的 。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另一项预防心脏性猝死的“神兵利器”-植入性心脏转复除颤器(ICD) 。 一般而言,ICD在心梗后心脏性猝死预防中的适应证,可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
1
心梗40天/90天之后植入ICD
所谓的一级预防主要是针对虽未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但是属于猝死高危的心梗患者 。 迄今为止,左室射血分数(LVEF)是心梗后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最重要指标,因此指南建议 ICD的一级预防适应证为:
心梗后未行血运重建者至少40天、血运重建者至少90天,LVEF≤35%,心功能II或III级;
心梗后未行血运重建至少40天、血运重建至少90天,LVEF≤30%,心功能I级 。
但是事实上因一级预防植入ICD的患者中,仅仅1/3患者的ICD发挥了作用,因此有学者提出了1.5级预防的概念,即一级预防加上以下一项或多项:
非持续性室速;
频发室性早搏(>10次/小时);
LVEF<25%;
晕厥或先兆晕厥 。
而最近公布的Improve SCA研究则验证了1.5级预防适应证的临床价值 。
该研究入选了3889例符合1.5级预防适应证的患者,旨在比较ICD植入对全因死亡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随访21月时,接受ICD植入患者较未植入患者全因死亡率降低49% 。
2
植入ICD前,如何应对猝死?
另外我想大家都应该注意到上述的一级预防指征都十分强调心梗40天或90天之后才植入ICD,那么对此期间的患者我们该如何预防心脏性猝死呢?
首先,不建议在此时间窗内植入ICD,这主要基于DINAMIT和IRIS这两项临床研究的阴性结果,它们发现急性心梗早期植入ICD仅仅能降低心律失常性死亡,并不改善总死亡率 。
其次,对于此时间窗内的高危患者,有指南建议可考虑穿戴式ICD,然而近期《新英格兰杂志(NEJM)》上发表的VEST研究则给出了相反的观点 。

推荐阅读